久违了,这是2022年第一次想要写下混乱思绪的一刻,也想要为在这半年内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做个概要。
/ 治疗
在偶然的机会下,第一次咨询了心理治疗师。对方是硕士生,为了完成他们的实习需要累积的咨询时间,所以免费提供了多达8次这样的session。起初只是因为好奇,还有当时觉得自己的情绪有点糟糕,一直都会希望从真正拥有心理知识的人去了解更多解决方法,于是填下了表格。虽然一开始并不是很“舍得”去花每个周末的一个小时来做咨询,但还是坚持到最后了。庆幸的是对方算是个和自己频率相似的人吧,而且能够客观地去引导我去思考我情绪背后的起因,还有如何去克服。总的来说,这段经历真的让我受益良多——更好的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直到如今,我在某些时刻还是会忆起当时所学到的应对方法,自己帮助自己。
/ 失望
自从大学最后学期的开始,我一直秉承着尽心尽力的心态地去完成我的毕业论文。甚至为自己设下了今年想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在一项每年科系都会参加的research conference里获得亮眼的成绩,就像往年的学长学姐一样。还记得导师曾对我期许过,说我的论文因为比较创新,所以会在这一届获得奖项。当时的我虽然对导师的信心深感质疑,但其实心里“我会得奖”的心态已在偷偷发芽。而导师也很用心地帮助我深夜修改,直到我交上去的最后一刻。然而好景不长,在conference的前一天,我在booklet里找不到自己的名字还有前言。我通知了相关讲师,讲师联络了相关主办人员后,意外的被告知说虽然有收到我的前言,但是由于我并没有提交完整的论文于是无法被列入那份booklet里面。当下是晴天霹雳,这是怎么可能的事情呢,明明都是同一封邮件提交的啊!于是我都把相关证据都转发了给讲师,由讲师替我转达给他们。在等待他们的回复的那一刻,我彻底崩溃了,心想着为什么会让我经历这样的事情。故事的最后,他们告知我说只是沟通上的问题,他们确实有收到我的论文。而在颁奖典礼上,我的论文也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那一天的我,似乎已经彻底看开了,事实的真相无人知晓,我已经做了我能做到的事情,其他事情的发生都不由我控制。没得到奖项,失望归失望,但只要我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光荣,就足矣。
/ 水逆
五月的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水逆。去了一趟新加坡游玩回来之后,很不幸地被病毒感染了。在这之前我也一直活得战战兢兢,好多时候都会担心到一直怀疑自己是否被感染。而这一次已证实了被感染之后,反而少了那些会害怕的时刻。当时回到大学后,有些不知所措,但最后还是通知了校方,然后被救护车护送到了最偏远的隔离中心。隔离中心6层楼,只住着我一个人,还有两位守卫。隔离宿舍是已被抛弃已久,房间都是铺满灰尘,厕所更不用说了。庆幸的是我的症状轻微,生理上没有影响,我只好硬着头皮隔离了7晚,然后逃离了那个鬼地方。在那之后的几个星期,我不小心从自己宿舍的楼梯踩空扭到脚。眼看脚踝越来越肿胀,我自己搭了grab到大学的诊所,然后又再一次乘搭了救护车。在这之后,我只期望6月的自己不会遇到如此不幸运之事了。
/ 阅读
重拾了阅读的习惯,但也只是在想要逃避学业的时刻才会住动去阅读。我不太记得我是从哪个地方看到了一种说法,但它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总是会在某个时刻觉得那样的说法又被印证了。它的说法大概就是——“ 那些被保护得很好,在家庭或教育完美环境下成长的人,经历的打击其实并不多,所以他们才能更全面、专注地发展自己,也因为有了那些足够的资源,所以更有机会达到成功”。于是我想起了身边所认识的 “成功人士”,好像都印证了那样的说法。他们有着优良家庭背景,家境属于中上,即使没有申请奖学金,依然有能力征求好的大学,读自己向往的科系。当然,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同,但我也不晓得为什么我会一直被这样的观念所影响,而去思考为什么。
/ 关系与共情
总是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去拿捏最舒服的距离,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好。尤其是在沟通方面,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想要说出来的心里话、真实赤裸裸的话,可是会不会还是造成对他人情绪的影响?有着一大堆的顾虑,不说出口因为不想影响情绪,但日积月累的那些想法又会不会造成一段感情已暗地里在被侵蚀?不去太过认真看待,让它过去就过去的心态,会不会又造就了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最后会不会只变成不理解彼此内心,表面共处的人?
/ 未来的生活
来到人生十字路口。我该何处何从,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说实话,我从以前就一直认为自己会是个想要低调生活的人,甚至还说了只想要随便找份工普普通通过生活。可是在这几年里经历的事情,开阔了眼界,又不想让自己屈于这样的想法。我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是能够激发“意义重大”的满足感吧。不求大富大贵,但能够配得起自己的理想就好像足够了。自身能够达到一种安稳的状态已算是最理想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