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與我格格不入的地方 和那與我格格不入的你。” ——《巫堵》deca joins
前些日子已吹熄了点燃在蛋糕上21岁的蜡烛。在这个年龄,思想方面似乎一直都在成熟化,思考的事情更加深入,思绪也不断往黑暗朦胧的地方探索着。于是乎,我想在这个年纪写下关于自己的看法,或许3年后的自己再一次写下同个标题的时候已经不是这个时候的自己了。
大多时候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始终如一,两个字——安静。
舅舅与我和哥哥的关系甚好,他也曾是文坛中的小人物,而有那么一次他写下了关于我和哥哥的一段文字。他写:“沉默是她的特长,但一开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她精于胡说一些很有滑稽感的废话,偶尔跟她聊聊天也有很高的娱乐享受。她念书也一级棒,只是不幸哥哥太强,所以风头都让哥哥抢尽,她就剩下乖乖女的形象。” 读完那一段文字,心想确实蛮贴切的尤其是后面那些文字,让我生平第一次觉得文字已击中了我。
“ 我相信爱有时候难以负荷 节奏放慢伤口就可能愈合 ” —— 《你不回答》
曾记忆还没褪色之前记录一下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席的音乐节。其实我早已忘了是如何认识「天空音樂節」,也许是因为草东没有派对吧。当时会认识草东没有派对也是因为金曲奖,《丑奴儿》那张专辑反复聆听了好几遍也不曾觉得腻,从此也开启了我对独立音乐热爱的旅途。去年举办的第一届天空音乐节就在金马伦高原,而那时候的我刚结束中六日子在咖啡馆打工。还记得的是为了见草东没有派对,我超级超级超级想出席第一届天空音乐节。不幸的是我身边并没有朋友像我一样热爱独立音乐,而母亲因为担心交通和住宿问题也不允许我去。啊,二十岁那个年纪果然很多事情父母还不愿意对我放手。没法出席第一届天空音乐节也成为了我心中的一大遗憾,但这也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出席第二届的天空音乐节。
“你心裡有強大的鎖 我只能站在你門外 走不進去。”—— 《你會不會》Wee陳漢偉
总有些时候会庸人自扰。总有些时候会厌世。总有些时候会想要消失不见。
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红打卡,一成不变的拍照姿势和背景,做了的每一样事情似乎都得向全世界宣告。因为渴望被认可,渴望被点赞,渴望被仰慕。
看着自己的Instagram和Facebook,大家都是在证明着自己过的很好的样子。再看看极少人用的Twitter,反之大家似乎比较放得开,偶尔会发布黑暗的状态,偶尔是愤怒的,当然更多时候都是自言自语——因为不管你在一分钟内发了多少状态,那是常态。
厌世的时候,会有股冲动想要关闭所有关于我一切的社交媒体。思考着,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消失之后,其实会有人发觉版面上少了那么一个人的存在吗?
社交媒体只不过是速食餐。为了消遣时间,掏出手机,点了菜单中的食品,漫不经心的滑着,啊这张照片照得蛮不错,点击赞,下一个。欸,人家辛辛苦苦复制粘贴的caption都不仔细读一读吗?啊,抱歉,懒惰读。
社交媒体就是为了社交而创建出来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拉得更靠近吗?有啦,就是在屏幕前那张面无表情用手打出来的文字啊。想要知道一个人是轻而易举的,打个名字搜索就可以看到他所想要表现关于他的一切,不过这些只不过是表面。
“我看着 天真的我自己 出现在 没有我的故事里 等待着 我的回应 一个为何至此 的原因。” ——《山海》草东没有派对
总是有那么些时候,有一种直觉在告诉我,我并不会活得很长久。并不是因为会染上什么重病,而是觉得自己在某一瞬间会被“死了就解脱”的信念所说服。心中黑暗的部分若隐若现,每一次的挣扎都是一场与自己的斗争。残缺的那一部分永远补救不了,我清楚的知道这些坎还是要独自跨越。每次撕心裂肺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只有最亲的人才能给予如此剧痛的伤害。我怀恨过他,我埋怨过他,我反击过他。直到有段时间我明白,只有不沟通,把他的话语当空气才是避免这一切不幸最好的方法。
有时候很混淆,我是幸福的吗?有完整的家庭,家里的经济算得上中等,日子算不上过得很富裕可是已经很足够。但偏偏,他情绪不定,被激怒时会变得很极端,从言语上的到肢体上的伤害依然历历在目。在他眼中,我们一切的成就微不足道,他的偏执让我们更加抗拒他想为我们做出的选择。有那么一刻,我很想大声对他喊,我现在过的生命到底是你的还是我的?
这些事情都要自己熬过去。不想死的理由还是存在的,我还没活得够。很少把这些私事告诉身边的朋友,毕竟他们听了也不能怎样。我似乎一直在隐藏着黑暗残缺的那一面,一直装作无所谓不在乎的样子当保护色。如果让你发现了我这一面,很对不起,因为它还是我的一部分。
“怎么等待,失而复得;怎么看待,得而复失。
原谅夺去,体谅逝去,试着去相信,
痛苦和我们,只不过是擦肩而过的关系。” —— Lost & Found
壹。
结束了第一个大学学期又急匆匆地开始了第二学期。距离第一年大学生活结束的日子也剩不多了,又很快地将要升上大二。回到独自生活的日子,还是得重新习惯这个习惯。生活习惯还是一样糟糕,中期考试期间的压力还是如常,胃口也变得很差,这几天还是把一餐分两餐来吃。有时候会不禁想,未来的三年我还是依然会重蹈覆辙吗?每一天的日子就像是复制了又粘贴,似乎再也找不到别的乐趣了。
浑浑噩噩过日子,总在某些时刻突然清醒,我认清了自己到底是谁了吗。
贰。
成年人的特征首先就是要学会不动声色。和身边人的关系似乎起了点变化,很多时候嘴上说着顺其自然,但其实我们的内心都一清二楚。
叁。
依然在寻找的路途中。Lost but not found。
你不是怪物 别害怕 谁来欺负不必为别人 丢了幸福你走你的路 走一个 没有遗憾的路 —— 《抽象图》郭修彧
那一天在飞机场待机的时候发现面子书上《光》网页的更新,说他们这一部电影成功踏入第六个星期,马上点击图片一看,全马仅剩吉隆坡和槟城地区在上映着而已!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我真的很庆幸这一部电影最终还是让我等到回家乡后观看它,而且是在我最常去的电影院播映。在这部电影还没上映之前的时候就有偶然看过短片还有宣传影片了,从那时就已经对这部本地电影充满了期待。上映之后发现在柔佛地区上映地点都距离大学很远,而身边的朋友都对本地电影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就打消了在那里想看这部电影的念头。
说起本地电影,本身看过不少的作品大多数是青元导演所指导的,还有爵西导演执导《我来自纽约》两部曲,而最近观看的一次就是前年入围金马奖项的《分贝人生》。后来仔细想想才发觉其实本地电影的题材都是着重和围绕着亲情关系以至于对于新生代来说,比起外国电影,本地电影的题材反而缺少了些吸引力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被我哥哥影响着,因为他自身发展是在多媒体艺术上,很多电影都是由他来介绍的,如果少了他的影响,或许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对本地电影依然抱着水准不怎样不值得去看的心态。